唐朝的時候,龐蘊居士,家道相當富有,他家很有錢,財產很多。他學佛之後,他的太太、兒女一家人都學佛,而且都有成就,我們俗話說開悟了。不但他自己開悟,他家一家人都開悟了。龐居士將他家裡的財產、金銀財寶裝在一艘大船上面,將這個船駛到江中,把它挖一個洞,讓水跑進去,這整艘船的金銀財寶沉入水底,全部把它沉下去,不要了,不要享受了。以後生活要怎麼過?編製草鞋。古代大多數的人穿的鞋都是草鞋,生活比較好過的人才有穿布鞋。
龐居士每天編製草鞋,每天賣幾雙草鞋賺一點錢,拿這些錢來過生活、過日子,他過得逍遙自在,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知足常樂。雖然生活很清苦,但是他沒有負擔,精神很快樂,這真正實行佛的教訓「以苦為師」。這樣時時刻刻可以提起警覺心,要離開娑婆世界,要求生極樂世界,他這個心願才是真的。如果富有,這是物質享受太多了,他對這個世界就有貪戀,西方世界好,現在住這個世界也很享受,也不錯,捨不得離開,這個問題就嚴重了。殊不知一口氣不來,我們這個世界一切一切都帶不走,俗話常常說,「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」,我們來這個世間出世,雙手空空來,死了以後也是雙手空空,沒有一樣帶得去的,這是真的。所以警覺心要高,高度的警覺心,將一切享受看作毒藥。
節錄自:WD20-001-0004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菁華(第四集)
我們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,也就是說跟法身大士一樣,跟觀音菩薩一樣,可以三十二應身去度眾生。如果知道這個事實我們就不用擔心,不用擔心我們到極樂世界跟自己娑婆世界的家親眷屬永遠見不到了。如果在六道輪迴,真的是再一個轉世,大家都不認識,就永遠見不到了。往生極樂世界,你時時刻刻可以跟你的親人見面,你看得很清楚,他們在哪一道,現在在做什麼。不但這一生的家親眷屬,過去生生世世的家親眷屬統統知道。所以真正要跟家人永遠不分離,唯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才能沒有愛別離苦。愛別離苦就沒有了,怨憎會苦也沒有了,冤家債主也沒有了,求不得苦、五陰熾盛苦、生老病死苦,這八苦在極樂世界聽都聽不到。
節錄自:WD02-013-0012 無量壽經選講—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(第十二集)
現代人的一些文明病,主要是沒有配合自然的規律,所以身體就生了很多疾病。這個疾病在古時候很少,現在很多,主要古人他們沒有現在的這些科技文明,他們的生活跟大自然的接觸比較多,配合大自然的運轉,春夏秋冬。所以我們人跟大自然相應,我們就健康;如果違反大自然的規律,身體就會出毛病。所以現代人的病很多,醫院生意都很好,擠滿了人。疾病,實在講都是我們在生活起居上面的不注意,也不懂得這些常識,特別是中醫這部分的常識,我建議大家多學習。並不是說我們中國人提倡中醫我們就排斥西醫,也不是這樣的。因為西醫也有它的優點,比如說緊急傷病,現在西醫外科手術這些方面就需要西醫。如果內科,慢性疾病,不能完全依賴西醫,也要中醫來調理。所以我們現在可以用一個方式,我們一般同修都講,西醫檢查,中醫治療。西醫檢查,它也是有比較一個侷限性,比如說它是靠儀器,你身體的確有什麼問題很明顯可以檢查出來,那個它就可以告訴我們疾病。那有一些它儀器檢查不出來的病,這個就需要靠中醫的診斷,這個是非常重要。
節錄自:WD21-072-0002 第二屆兩岸四地中華傳統文化青年學術研習營—始業式致詞(第二集)
打仗,打得就是你死我活,不是你死就是我死,互相殘殺。所以戰爭是一個很殘酷的事情,全世界的人都知道。但是知道,大家有沒有放棄戰爭的意念?似乎沒有,好像那個戰爭的意念愈來愈增長。從哪裡看?從發明武器這方面來看,現在發明殺人的武器愈來愈巧妙,愈來愈厲害。那你發明這個殺人的武器,發明了之後,你打勝仗了,你殺死很多人,是勝利了,從戰爭上面來看那是勝利了;從因果來講,那慘了,你造的那個業可重了,那都地獄業。勝利的果報在哪裡?在阿鼻地獄,那還在高興什麼?這些為什麼會高興?他不明因果,他不知道。不知道造這個,連那個殺畜生的業都要下地獄,殺人那個能不下地獄嗎?
節錄自:WD21-065-0012 認識觀世音菩薩.如何如理如法誦持大悲咒(第十二集)
現在我們看到這個恐怖攻擊,現在西洋人的方式也都是冤冤相報的方式。那他們有一些行為,兩方面都有錯,我們從一個旁觀者來看,兩方面都有錯。只有中國傳統文化講到化解的道理跟方法,其他國家的文化這方面就沒有了。那沒有,他們只知道要報復,以牙還牙,那這個就是冤冤相報。冤冤相報,這個問題是不是能解決?我們看了新聞報導,好像問題不但沒有解決,這個問題好像愈來愈複雜,愈來愈多。你說那個美國一直去抓賓拉登,賓拉登終於被找到,打死了,那打死了,恐怖分子是不是就沒有了?現在新的又出現了。這個事情說明一樁什麼事實?這個事情,這種處理方式是愈來愈多,愈來愈複雜,愈來愈麻煩。如果不用中國傳統文化,英國湯恩比講的,真的是無解,沒有辦法化解。這個沒有針對他這個因去對治,只是在這個果去對治,所以這個問題永遠解決不了。
節錄自:WD21-065-0012 認識觀世音菩薩.如何如理如法誦持大悲咒(第十二集)
我們這個心是無常的,變來變去的,變化多端。最明顯的,表現在男女情愛這方面。現代的人愛得要死要活的,什麼海枯石爛、發願,結婚沒有三年就離婚了。前面講的話,不都是假話嗎?那就是虛情假義。為什麼?他心在變,一直在變。剛開始看到,有新鮮感,愛得不得了;看了幾年,變黃臉婆,不新鮮了。看到更新鮮的,他就不要了,變了,這個叫觀心無常。不然講觀心無常,大家也體會不到什麼叫觀心無常,我的心很恆常。你的心很恆常,那不就佛講錯了嗎?佛沒有講錯,是我們沒有發現,你的心一直在變。所以你的情緒起伏萬端,一下好,一下不好,特別在人情世故上面。我們從歷史上去看,從恩愛變成仇恨的非常多。剛開始好得不得了,到最後變仇人,為什麼?心無常。為什麼無常?因為一直在變,常常在變心。古時候的人變心幅度不大,現代的人變心幅度可大了。今天講得很好,明天就變了,甚至等一下就變了。古人為什麼他能維持這麼長時間,甚至維持一輩子?他有倫理道德。人跟人的相處結合,他有道德觀念,有道義在維繫。
節錄自:WD21-062-0002 對日本同修開示(第二集)
這一念心性,在夏蓮居老居士《淨語》裡面他講到,無論念佛、處世都應當用第一念。什麼叫第一念?第一念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,你每一天都有在用第一念,但是我們不知道。第一念,我們眼睛看到,你看到了,你還沒有分別執著是第一念。我們六根接觸六塵,都有第一念,每一個人都有。但是我們迷了,二念、三念、四念,千百念,統統出來了,一直發展下去。不要落入第二念,這個不容易。實在講,你說我要保持第一念,你不曉得第幾念了?所以第一念,那一念你體會不到,因為它是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所以夏老的境界用第一念,他要求自己要用第一念。念頭的第一念,還沒有分別執著起來的時候,要用那一念,你不要用第二念。實在講我們也很難做到,我們一起來,等我們想到的時候,千百念過去了。所以夏老講用第一念,這一念,用第一念,這個我們大家就比較有下手處。他說念佛,什麼叫第一念?不要計功求速,不要一面念一面想:我怎麼到現在還沒有一心不亂?我煩惱為什麼還這麼多?那就落入第二念了。或者念佛要跟人家比賽,那就落到第二念去了。第一念,他說「妄想千般都莫管,聲聲佛號要分明」,這個我們就可以做到。我們念佛的時候,一面念一面起妄念,我們功夫還不成熟,不可能沒有妄念。「妄想千般都莫管」,妄念很多,你不要去管妄念,不要理會它。我們要理會是這句佛號,「聲聲佛號要分明」,每一字、每一句你要念得清楚念得很明白,我們就是這樣念。老實念,就是平平常常,就是這樣念。只抓住這句佛號,其他統統放下,妄念起來就起來,不要理會它。不要去理會妄念,不要去回憶妄念,不要去害怕妄念,如果去回憶那個妄念、害怕那個妄念,妄念就愈來愈多。
節錄自:WD15-008-0057 金剛經講義節要(第五十七集)
我們看在佛門流通的《地藏菩薩靈感錄》,記錄近代過去在台灣老國代周邦道老居士,他的夫人周楊慧卿居士,這個《靈感錄》裡面就有一篇記載她遇到地藏菩薩的記錄,這是真的。這尊地藏菩薩化身成一位出家人去她家,那時候她的房子是老房子,大房子。古時候的大房子,有錢人的房子,從門口要進去裡面客廳,要經過兩道門,經過兩道門過一個中庭再進去,過了兩道門才能到客廳裡面,這是古時候的大房子。周夫人有一天在客廳看到一位出家人來跟她化緣,拿一個圓缽要跟她化油錢,說他是九華山來的,要跟她化緣,但是那時候還沒學佛,就沒給他。沒給他,沒多久這個出家人就消失、就不見了。不見了之後,她想想覺得很奇怪,愈想愈覺得奇怪,這個出家人剛才是從哪裡進來的?她也沒到外面開門,在客廳,他是怎麼進來的?走的時候也沒有開門,是從哪裡出去的?這件事情放在心裡,放了很久,以後來到台灣開始學佛,去請教白聖老法師,向他請教她的遭遇,她說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後來白聖老法師跟她說,那應該是地藏菩薩,從九華山來的,向她化緣香油錢,她沒有給他。到台灣學佛,聽到老法師這麼說,很後悔,後悔當時地藏菩薩到她家來化緣卻沒有給他,以後在台灣,她就趕快到寺院供養香油。這個詳細的記錄在《地藏菩薩靈感錄》裡面。
節錄自: WD19-017-0001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(第一集)
《太上感應篇》講的,就是幫助我們懺悔。我們《三時繫念》每一時都要念懺悔偈,懺悔偈第一句就是,「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痴,從身語意之所生,今對佛前求懺悔」,念完了。那念完了,我們有沒有真正懺悔?實在講,也沒有。因為第一句的內容我們就沒有概念,「往昔所造諸惡業」,什麼是諸惡業不知道,不知道你怎麼去懺悔?只知道這個都是貪瞋痴生起來的,從身語意之所生,但是具體的諸惡業我們並不清楚。不清楚,我們天天在造諸惡業,我們自己也不知道;不知道,當然不可能去把它改過來。因為改過就是懺悔,改過之前,必須先知過,你知道過在哪裡、哪個是過,要先明白。如果把那個過當作是對的,那就不可能去改。他執著那個錯的是對的,為什麼會執著錯的是對的?因為沒有讀經典、聖賢書,所以不知道,沒有標準。因此我們為什麼要讀經?經就像鏡子一樣,每天照照鏡子,看看衣服哪裡不整齊,帽子有沒有戴歪?這個就是對照,對照我們的心行,我們心裡的思想、身口的行為,哪一些跟經典是相應的,哪一些是不相應的?不相應的,我們要不斷去調整,靠近這個標準。修行就是你不斷靠近這個標準,就是不斷的修,不斷的改過,改過才會進步,改進改進。如果不改,不但不會進步,而是一直在退步,退到最後就到三惡道去,我們的結果就是到三惡道,這個人生就沒有什麼意義、沒有什麼價值。所以我們這一生得到人身,就是要向上提升。
節錄自:WD32-007-0005 悟道法師晨間講話(第五集)
像老和尚他修學,他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例子,這是他的根器,他在大乘教裡面深入,他的興趣就在這方面。所以他從這方面深入,這些五欲六塵他自然不會沾染,因為它這個比那個好,他嘗到這個法味,當然不會去染五欲六塵。如果你經上的法味還沒有嘗到,沒有入這個境界,我們無始劫以來五欲六塵染著的習氣還是很重,你這邊入不進去,五欲六塵的誘惑很大。你說不會受到誘惑,不太可能,如果不會受誘惑,佛在《彌陀經》就不會講這是五濁惡世,對不對?所以,戒它是給你防範,讓你不要去接觸,因為你一接觸你就起心動念。你先不要接觸,先讓你的心靜一靜,頭腦清醒清醒,然後再去修觀,這個修成你再去接觸就容易,是這樣。好像那個戒毒的,戒毒的你要先把他抓起來關起來,把他隔離,然後再慢慢去戒。你說一天到晚毒品擺在他面前去戒,能戒得掉嗎?戒不掉。大陸有沒有勒戒所?在台灣有很多勒戒所,現在年輕人吸毒的很多,勒戒所就是關進去的地方,隔離。戒就是給你隔離,先讓你不要接觸,讓你心靜下來,然後去修觀,等入境界,你再去接觸,就不會受影響。
節錄自:WD11-002-0011 沙彌律儀(第十一集)
我們對別人有恩惠,不希望你要報答我,就是說我們只付出不求回報,這就叫不圖報。沒有求人報答的念頭,總是認為我行善,我幫助別人,這是我應該做的,是我的義務,本來就應該做的。甚至我們做善事、對人好,人家不但沒有報答我們,反過來以怨報復、以怨報德。我們遇到這個也沒關係,我們問心無愧,這是對方的誤會,也沒有關係,我們還是要放心大膽去做善事、做好事。所以做善事、做好事,往往也會引起別人的嫉妒障礙,這在現實社會當中非常普遍,沒什麼好奇怪的。所以我們不要做了幾樁好事,人家反而埋怨你、怨嘆你,好事你就不做了,就退轉了,覺得好人不能當,為什麼做了好事,對人好,還要受人責備?
如果我們想到《金剛經》裡面所說的,我們現在過去所造的業障深重。《金剛經》佛告訴我們,如果有人受持《金剛經》,被人輕賤、輕視、侮辱、毀謗,不能退心,不是你持經沒有功德,這正是自己過去造的惡業很重,應該要墮三惡道,因為現在受持《金剛經》,受持一切大乘經典,遭受別人侮辱、毀謗、嫉妒、障礙,這就是消我們的業障,將我們應該墮三惡道的業,在人間重報輕受。墮三惡道是很嚴重的果報,墮落以後不知道多久才能出頭,現在因為修了這麼大的功德,因此在人間受點苦報,代替三惡道的惡報,這叫做重報輕受,減輕了。要知道這個事情真相,不然做好事,反而被人嫉妒、障礙、毀謗,就退轉、退心,不再做,這就錯了。
節錄自:WD19-017-0007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(第七集)
在《菩薩本行經》裡面講,『若有眾生,不能至心施』,為什麼他布施很多,得的福報很少?第一個因素就是不能「至心施」,至心就是真心,他的布施心不是真心,或者人家勸,勉強布施。這個布施不是至心,不是他發自內心想要布施的;或者看到別人布施,不好意思,他也布施,這個就不是至心。『不能以恭敬心施』,布施給人,對人不恭敬,沒有恭敬心。布施,比如說到寺廟裡面去布施,還要人家對他要很好的招待,要對他很恭敬,他對人就沒有恭敬心,這樣布施,布施很多,得福報也很少,他沒有恭敬心。『不能以歡喜心施』,布施之後,心裡不歡喜,不是以歡喜心來布施。『或貢高自大而施』,或者貢高我慢這樣的心態來布施。或者接受布施的人他是邪見,信邪倒見,他信的那個不對的,邪知邪見,現在這個社會就太多了。他不認識,他布施很多,但是他得到很少,就是這個原因,所以「施多福少」。
節錄自:WD19-025-0038 安士全書—善惡果報,都有因果(第三十八集)
「聲清」,聲音很清澈,是過去生「歌詠三寶」,得到聲音清澈的果報。所以我們聽到有人他聲音特別的清暢哀亮,很好聽,過去生他歌詠讚歎三寶。像我們現在做法會,唱三寶讚:佛寶、法寶、僧寶,唱讚就是歌詠三寶。所以參加法會的人,聲音愈來愈清。我們長期做法會,大家注意去聽,同修愈唱愈好,愈唱愈整齊,愈唱愈好聽,現在現世報就可以感受到,來生的果報就更好了,所以歌詠三寶。所以勸人家,喜歡唱歌,多來唱佛讚,這個不可思議的功德;唱世間的歌,就沒有這個功德了。
節錄自:WD19-025-0037 安士全書—善惡果報,都有因果(第三十七集)
如果遇到有一些因緣,沒有辦法持這個戒,可以捨戒,在佛前,或者是給一個人講。不但五戒,八關齋戒、沙彌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,這些小乘戒你可以跟一個人講,你現在做不到,就是那個人聽得懂你講話的意思,這樣就可以了。你跟他講,我現在受了戒,但現在做不到,因緣不具足,等以後具足再來受,現在先捨戒。這樣講戒就捨了,這就很方便,所以也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恐怖,也不要害怕。
節錄自:WD02-013-0016 無量壽經選講—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(第十六集)
我們造作不是別人受,我們自己作,就要自己去承受,別人也代替不了。像《無量壽經》講的,「人在愛欲之中,獨生獨死,獨去獨來,苦樂自當,無有代者」,這一句不是講得很清楚了嗎?我們人在這個愛欲之中,我們的家親眷屬,你再怎麼恩愛,事實是怎麼樣?獨生獨死,獨去獨來,苦樂自當,無有代者。獨生就我們來這個世間出生,我們自己來,誰陪伴我們?獨生,單獨,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都很孤單的,都是很單獨的。我們來這個世間出生,自己來,沒有人陪我們來;死了也自己走,也沒有人陪伴。縱然同時死的,各人去的地方也不一樣,因為造的業不一樣。不是兩個人一起去死,去生的地方就會一樣,那不一定,你那個業不一樣,去的地方就不一樣。「獨生獨死,獨去獨來」,都是單獨來,單獨去。「苦樂自當」,受苦、受樂,都自己去承當,「無有代者」,沒有人能夠代替。你在肚子痛,別人能代替嗎?不行。像我父親要過世,痛苦得不得了,也是果報,因為沒學佛,殺生太重。所以我想替他承當一點苦,不行,沒辦法。所以「苦樂自當,無有代者」,這個是事實真相。所以我們要知道,這一切自作自受。所以佛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真相,勸我們要怎麼修學,才能得到究竟解脫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得究竟解脫了,這才是我們主要的目標。
節錄自:WD19-036-0011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—應修善業,三業都善(第十一集)
我們大家聽家師淨空上人,如果時常聽他講經,對這個故事大家應該是很熟悉,還有印象。這個故事是說有一個庸醫殺人,庸醫就是說有一個醫生,醫術不高明,醫術不高明當然會耽誤人家的病症,下錯藥,傷害人家的生命。他不是有意的,是他的醫術不高明,把人家的病情診斷錯誤,藥用錯了。凡是給他看病的,小病沒有什麼關係,小毛病而已,那沒什麼要緊,大病請他去看,治一個死一個,醫一個死一個,醫死不少人!
到他自己要死的時候,小鬼把他抓去了,送到閻羅王那裡。他到閻羅王殿,看到閻羅王殿裡頭下面有不少人,都是被他治病治死的,在那裡告他狀。閻羅王就判他下十八層地獄:你治死這麼多人。這個醫生他就跟閻羅王說:冤枉!我不是有心害他,不是故意的,是我的醫術不高明,藥用錯了,致使病人被他醫死了,我不是有意要殺害他的。但是這麼多的人命,你也要負責要承當,閻羅王判他先墮地獄,然後從地獄出來之後還要還命。
有意是有意的還,你要是有意殺害人,以後人家也是有意殺害你。無意是無意的還,無意是誤殺。你誤殺人家,以後你也是要被人家誤殺,因果不能避免。古人講的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,因緣果報絲毫不爽,閻羅王就判他下了十八層地獄。
下地獄這個醫生還喊冤枉,他心裡還是很不服,在地獄裡頭亂踹亂跳。這一鬧,就聽到下面有人在講話了,聽到下面有一個人說了:老兄,你不要再跳腳,你一直踹、一直跳,上面的灰塵,就是塵沙都落到我身上來了,掉了一身都是灰塵。這個醫生他一想:我這是十八層地獄,十八層是最低的地獄了,難道我下面還有第十九層的地獄?他才這麼一說,聽到下面這個人回答他:是!我就是在十九層。他想說:我是庸醫,醫術不高明,醫死很多人,被判入十八層地獄,下十九層地獄的罪不是更重嗎?他就問:老兄你幹什麼事業的?他說:我是教書的。庸醫殺人下十八層地獄,庸教教人墮十九層地獄!這就是說你教書,誤人子弟,耽誤人的子弟比庸醫殺人的罪還要重。
但是你要知道,一個好的老師,他的功德世出世法裡頭沒有人能相比。在中國,你們看孔老夫子,誰能跟他相比?他什麼功德?教學。好老師,沒有誤人子弟。你看釋迦牟尼佛,好老師,絕對不誤人,教了四十九年。所以教學的功德,世出世法裡面第一。教學要負因果責任,跟醫生一樣。庸教教人墮十九層地獄,這是寓言,未必是真事。
節錄自:WD20-007-0022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〈複講20-15〉(第二十二集)
「現前補習」,這四個字是對我們學佛時間比較久的同修來講。對於剛剛接觸佛法,用「認識」,認識就是跟他介紹、跟他說明,讓他認識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理念,使他知道什麼叫做中國傳統倫理的道德教育。對於初學用認識,對我們老修用現前補習,內容都一樣。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可以說對於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理念,完全都是一片的空白。我們導師淨空上人,最近也時常提起,他說我們這個世界,不但中國人,全世界無論哪個國家、哪個民族,都需要來學習倫理道德教育。如果現在不提倡,不趕快來學習倫理道德的教育,他老人家說再過二十年,我們人與人相處在一起,沒有情義,沒有恩義,沒有道義,人與人相處變成什麼樣子?只有利害關係。今天對我有利,我們是朋友;明天對我沒有利益,就變成敵人,連父子、夫婦都一樣,到那個時候,確實就像西洋人說的,世界末日到了。什麼叫做末日?這就是末日,人與人之間沒有情義、沒有恩義、沒有道義。所以我們導師大慈大悲,極力的呼籲,在全世界奔走,以喚醒大家對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重視以及落實。
節錄自:WD21-019-0001 愛心遍世界 善意滿人間 (第一集)
談到教育它的道理很深,我們現代的人對於教育這個認知上有所不同,尤其現代整個世界可以說是多元文化。現在的科技文明、物質文明給我們帶來生活上種種的方便,但是同時也帶給我們很多負面的作用。尤其是在倫理道德方面,在我們現前這個世界,可以說觀念愈來愈淡薄。但是這個問題如果一直發展下去,我們老和尚也常常擔心這個問題,他說這個問題如果沒有趕快把它扭轉過來,再過二十年,這個世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沒有情義,沒有恩義,沒有道義,人與人的相處只有個利害關係。今天有利,我們是朋友;明天對我沒有利益,可能就變成敵人。在我們現實社會當中,我們在海內外到處走,的確人與人之間存在都是只有利害的關係,更少人會想到我們人與人之間有恩義、有情義、有道義,就連父子恩義也愈來愈淡薄,因此我們老和尚不斷的呼籲,要趕快糾正這個觀念。
節錄自:WD21-016-0001 古晉弟子規啟業式開示
我們一般人,人一斷氣都必須經過中陰,中陰最快一個星期他會去投胎,最長的七七四十九天就會再去投胎了。《地藏經》給我們講,光目女、婆羅門女佛力加持,她們自己有念佛念到功夫成片,念到一心,去參觀地獄,參觀地獄碰到鬼王,她就問鬼王,這邊有很多人,就請問鬼王這是什麼?他說這是陽上剛剛死的人,七七四十九天家屬沒有替他做功德,那一定在這個地方。過了四十九天,根據他生前造的善惡業,就發配到六道去往生了。這個《地藏經》講得很清楚,就是陽上家屬沒有替他做功德,沒有修福,那必須就在那邊,四十九天過了,根據他生前造的善惡業就去投胎;如果這個亡靈生前沒有做什麼好事,根據他的罪業去三惡道受報。
所以大家來這裡做法會,替你的家屬寫牌位不會白寫的,你也不會來白參加的。真的,你這邊的事情,陰間馬上統統都有了,你這邊給他做什麼功德,他那邊馬上接收到了,對那個家屬有幫助。我這個表弟的太太不信佛,還好他弟媳婦信佛,常常來做法會,對他就有幫助。但是回去妳也不能給她講,我們給妳做法會,對妳有幫助,她也不會相信的,她會給妳說我不信這一套。但是我們現在不相信,死了以後每一個人都會相信,不信也不行,因為佛講的都是事實真相,不是他編的。所以這個不是說你信就這樣,不信就不是這樣,那我們統統不要信不都沒事了嗎?事實不是那麼簡單。人死了也不是說什麼都沒有,如果什麼都沒有那倒也好辦,反正死了就百了,還要修行?修什麼!問題是死了沒完沒了,死了你還要生,生了又要死,不是死一次就沒有了,哪有那麼簡單!那些人都是不了解事實真相。所以我們做七,這個事很重要。你看三時繫念勸導亡靈,最好的黃金時間就是四十九天,他還在中陰身。中陰身,我們勸導亡靈往生,這個亡靈生前有信念佛法門,也一直說我要往生、我要往生,到臨命終他看到他的家人又放不下,就往生不了,就到中陰身去。我們三時繫念就勸中陰身這個亡靈你要放下,趁現在還沒有去投胎,趕快信願念佛去極樂世界。所以中峰三時繫念就度亡靈中陰身這個階段的,你如果臨終那一念錯了,現在你趕快念佛還來得及。當然我們是希望臨終就直接走了,不要再經過中陰身了。中陰身就是說,萬一你臨終忽然想到我還有多少錢沒有處理好,那就不能去西方,就進入中陰身。
節錄自:WD32-072-0152 雙溪小築護國息災繫念法會開示(第一五二集)
現在選舉快到了,實在講,我們的立場就是三寶,就是經典,不管什麼黨、什麼派,你的政策、你的講法不能違背我們的經典。以聖賢的經典教訓為原則,不能違背三寶為原則,這樣我們才是真正的一個三寶弟子,不然就不是三寶弟子,這點一定要明白。我們在這種選舉制度之下,都要有一個共業概念,佛經講共業。共業是什麼?我們現在生在台灣,我們台灣地區全體人民的共業。我們這個共業還包含整個大陸,共業。這個共業當中有別業,整個大的共業當中,它又有一個地區的別業,譬如說我們台灣地區的別業,跟大陸地區的別業又不一樣。大陸有很多省,它的別業就不一樣,但是有整個一個大的共業在。別業,這個地區又有分各地方的別業。這樣大家明白嗎?我們現在在台灣這種政治制度裡面,我們大家在這裡,你有身分證在這裡的,你就在這裡有共業。共業,你說你不去選舉,你就沒事了嗎?一樣要背因果,不是放棄就可以,要背因果。不選也要背因果,選了也要背因果。
節錄自:WD32-007-0007 悟道法師晨間講話—聖賢教育不能不學(第七集)
⭕️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://www.amtb.tw
⭕️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://rsd.amtb.tw
⭕️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://www.hwadzan.com
⭕️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://www.tply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