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又如生本無生之理』,講到生、無生,生本來它沒有生,這個道理『吾人能明瞭,能實行,為無生法忍』。『對治瞋恚。』無生法忍是很高的。我們在打佛七,念迴向偈: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。「無生法忍」,忍字是講認可,一切法本不生叫無生。無生就無滅,不生不滅。阿字本不生,阿彌陀佛的「阿」這個字是本不生。我們的真如自性,它本來就存在的,本來就有,本來就有就是沒有生。生是什麼意思?沒有,它現在出生了,這個叫生。原來沒有現在生,過一個階段它就滅,它有生滅的現象。像我們人,以及一切動物、植物,都有生滅的現象。一切動物都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有成住壞空,這就是有生;有生,過了過程就會滅,滅了又生,生了又滅,這是虛妄的一個幻相,那不是真相,生滅的現象。所以生它的定義就是前面《金剛經講義》講緣生法,因緣聚合起來產生這個現象。因緣散了,這現象就沒有了,當體即空,它不是真的。我們的真如自性,它是本不生,本來沒有生滅的。
節錄自:WD15-008-0022 金剛經講義節要—佛法最重定、慧 (第二十二集)
有一些人念佛,念一、兩個月,覺得說念這麼久,我怎麼還沒有得到一心不亂,還沒有得到三昧?哪有這麼快的!所以不可求急、不可求快,有這種心態都是一心不亂的障礙。你只要這句佛號一直念下去,不要管它什麼時候會得到一心,你只要一心專念,念到功夫純熟,一心自然就現前。如果一面念一面想我何時才會念到一心不亂,一直想這個事情,這個念頭就是一心不亂的障礙,這個念頭也要放下。你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其他什麼念頭都沒有,這樣就對了。所以這都是容易著魔事的,名利心重容易著魔,執著空也容易著魔,參襌、念咒、求神通、求感應,這都容易『動諸魔事』。「動諸魔事」,就是我們一般說著魔。求快,這也是會著魔。如果我們把這些錯誤的念頭統統捨棄、、統統放下了,不求神通,也不求感應,也不要去求一心,一句佛號念到底,這些念頭統統放下,這就正確。
節錄自:WD20-001-0003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菁華—專念阿彌陀佛(第三集)
『視娑婆一期報命如在逆旅』,「旅」是旅行,旅行就好像去遊玩。「一期報命」是講我們這一生,從生到死,這一生在這個世間,實在講就好像旅遊,來這裡遊玩的,來這裡遊玩就好像住旅店、旅館一樣,旅館裡頭沒有一樣東西是我們自己的,雖然我們自己暫時可以受用。導師在講席當中常常勸我們大家,我們來這個世間就好像住旅館,我們有使用權,我們沒有所有權,我們在這個世間確實是這樣。這世間五欲六塵轉眼皆空,你可以受用,你決定得不到。如果說你要是得到什麼東西,那是錯覺,你看錯、想錯了,你是決定得不到。不但身外之物你一樣也得不到,就是連我們自己的身體也得不到,一口氣如果不來,這個身就不是我們的了,就是隔世了。這個身體哪裡是自己的?也就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身體絲毫都做不了主宰。這都是說真實的狀況,真實的相狀。
節錄自:WD20-001-0004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菁華(第四集)
【況命在呼吸,豈能長久?如囚赴市,步步近死,直需孜孜晝夜,矻矻暑寒。】
這幾句話一般人很難體會,一般人都疏忽了,這是事實。人命在呼吸之間,一口氣如果不來,這就隔世了。我們呼吸如果停止,人就死,死就是隔世了。一個人從生下來,實在講一分一秒都沒停留,從哪裡走?往死亡走去,都是往死亡的路走,往墓園、墳墓那個方向一直走去,它不停,一分一秒都不停,一出世的方向目標就是往死亡的道路,確確實實就是像死囚,死囚就是死刑犯。我們這個世間犯嚴重的刑法,被人判死刑,執行死刑要走去刑場,一步一步接近死亡。死刑犯去刑場的路比較短一點,我們一般人只是這個路稍微長一點,這樣而已,同樣這個道理,一天一天接近死亡。所以我們過年,一般說多一歲了,如果是算死亡的時間,實在說是少一歲了。譬如說你活到一百歲,過一年算是多一歲,實際上是少一歲,也就是接近死亡又多近一步了,這是事實真相,一天比一天接近死亡。
節錄自:WD20-001-0004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菁華(第四集)
我們老和尚這個彌陀村,他的構想是一個社區型的,而且照顧老人是養老,教小孩是育幼,他說這兩樁事情辦好了,社會就安定了。孩子教好了,以後社會就沒有壞人,也懂得孝順父母、尊敬師長,不會幹壞事,社會安定了。現在為什麼社會不安,世界這麼亂?都沒有教育。現在學校教什麼,有教做人的嗎?有教孝養父母的嗎?沒有了。所以現在殺父殺母的常常聽到,沒有教育。現在教的是科學技術,知識,教這個,不是教育。我們中國講教育是教做人,倫理道德因果教育,現在沒有了。所以這個彌陀村的構想,也是將來的一個趨勢,因為我們師父老人家三十年前就想到老人,他說他也看到很多老人晚年過得很可憐,沒人照顧。他看到有一些老人,特別他的老同事,兒女也不跟他住在一起,然後八、九十歲了,自己還提個菜籃去市場買菜。現在獨居老人也很多,真的老人往生了,人家都不知道。有很多獨居老人往生了,好幾天,人家不知道。我還有看過一次報紙,好像剩下骨頭了,人家才發現。所以的確老人是我們二十一世紀全世界的一個問題。
節錄自:WD21-076-0001 老人與念佛(共一集)
所以這些災難性的事情,我們知道它的因果,我們也就不會有懷疑。做法會息災是治標,治本是在教育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教育。人他知道什麼是善、什麼是惡,正確的認識善惡因果,發願斷惡修善,這個災難的因斷掉了,災難的果當然也就沒有了,這個是治本。另外再加上念佛,一個吃素、一個念佛。所以印光祖師在《文鈔》裡面給我們開示,護國息災根本的方法在於吃素、念佛。吃素是斷殺生之因,殺生,佛在五戒、十善第一條就勸我們不可以殺生,不但不能殺人,連那個小動物都不可以故意去殺害。不但有情眾生你不可以去殺害、去傷害,連植物、礦物都不可以故意去破壞,這個都包括在不殺生這一條裡面,不但有情眾生,無情眾生也不可以去傷害。現在所謂破壞大自然,就是殺害這個自然環境生態,都屬於殺生。殺生有果報的,如果殺害有情眾生,一刀還一刀,一命還一命,將來遇到了,因緣果報,因緣成熟了,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,真的是苦不堪言。
節錄自:WD21-070-0001 二零一五年日本春季護國息災超薦三時繫念法會開示(第一集)
世出世間法,發願非常重要,這個願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志願,願也是我們人生努力學習希望達到的一個目標、方向。好像我們一般大學聯考都要填志願,每個人他的願望也不一樣,他希望將來做什麼事業,他的興趣在哪一方面,各行各業,他希望在哪一個行業得到真正的成就。這個世間也都是有發願,我們一般講志願,你是什麼志願,也就是你這一生的人生的目標、方向在哪裡,目標、方向確定之後,就努力往這個方向去修學。如果一個人人生他沒有方向、目標,也就是他沒有立下志願,這個人生就像行屍走肉一樣,渾渾噩噩的糊裡糊塗的過一生,這樣的人生也就沒有什麼意義,也沒有什麼價值。像《論語》裡面講,孔老夫子他十五歲就有志於學了,他十五歲,其實他從小就開始學了,十五歲他已經學到相當一個程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知天命,六十耳順,七十從心所欲,不踰矩。這個都是發願,發願求學。
節錄自: WD21-065-0008 認識觀世音菩薩.如何如理如法誦持大悲咒(第八集)
我們看到有一些道場,我小時候曾經聽我母親講過,她有認識一個人,那個人很老實,就是他不會講話,講話常常講錯了,常常去得罪人。父母沒教,老師也沒有教他,不懂,他不會講話,講話常常去得罪人,在社會上碰了很多釘子。這樣的人,大概他的前途就有限了,你到處得罪人,你怎麼會有前途?後來有一次碰到我母親,他說他現在都不太敢講話。我母親問他為什麼?他說我一講話,就講錯話。這是過去生有造妄語、惡口,口過的業障,有造這個業。如果能夠不講話,最好。像過去在古晉報恩念佛堂,悟忍師在那邊負責,我們老和尚講,要她止語,不要講話。老和尚講,你能夠止語,不講話三年,念佛功夫就得力了。但是口中不講話,心裡妄念還是放不下。所以這個口中不講話,要達到心裡妄念放下,這樣就成功了。自古以來,止語,修行成就的例子,這個我們也看過。止語,止這個口,主要就是要調整你的心,心才是關鍵。所以有的人不會調心,他止語,他也不成功;有的人會調心,他止語,他成功了,關鍵還是在心。所以止語是幫助你心靜下來,如果這個心靜不下來,胡思亂想,那也不行。所以蓮池大師也鼓勵修行不說話,修止語。
節錄自: WD13-005-0073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—家和萬事興,家亂萬世窮(第七十三集)
昨天大陸有個同修,跟我要一個「止語的好處」,我就找我們弘化網,以前記錄深圳黃忠昌居士,他念了兩年十個月往生了。在向館長她那個圖書館念佛,念《無量壽經》、念佛。他聽我們老和尚講經說,念三年就往生了,他去做實驗,是不是三年能往生?他經也真有聽進去。在那個地方,進去念佛都要止語,但是進去念佛那些人都是老菩薩,老人家幾十年一身的習氣,那不好改。你雖然規定,但是他的習氣是這樣,關房間的門、關廁所的門,很大聲,上廁所也沒有沖水。剛開始他生煩惱,後來畢竟他能夠提起觀照,他在這樣的環境閉關,但是這些種種的考驗,他真的能夠心平氣和。所以他那一篇,也很值得大家參考。你不要開口去講人家、去罵人家,止語,不能講。不能講,他也要心能擺得平。你不是嘴巴不能講,你氣在心裡,悶燒鍋,那更厲害。悶燒鍋,悶到最後就爆炸,那更嚴重,不如去罵一罵,他還舒服一點,讓他發洩發洩。所以這些功夫也要搞清楚,不然你用功用得不對路,到最後著魔、發狂,問題一大堆。所以真能看破、放下了,看破、放下就在我們生活當中這些人事物。現在我們的確也要看破放下,隨緣。現在環境就這樣,佛菩薩來也沒辦法,我們又能怎麼樣?我們只能學看破放下,修自己。修自己的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悟的心,修清淨平等覺。
節錄自:WD15-008-0057 金剛經講義節要(第五十七集)
現在老和尚教我們一個捨的觀念,他說錢放在口袋是你的,放在銀行不是你的,你要常常這樣想;你不要想說我銀行還有多少錢,那不是我的,這樣就捨了。那不是我的,雖然登記我的名字,不是我的,是別人在用,只是現在那個名字登記我的。房子呢?我現在住在這間房子,這個房子是我的,我現在在使用的;我離開這個房子,那就不是我的了,雖然房子的所有權是你的,那也不是你的,你不在用。你不要念念心裡想著,那個房子是我的,不要有這個念頭。這個就是念捨,不然怎麼念捨,你這樣就能捨了。現在你到佛堂,那個家不是你的了,等一下回家住了,這個家是我的,明天離開了,又不是你的了。這個佛堂我們現在在這裡使用,這是我們現在使用的;我們離開了,也不是我們的。世間事本來就是這樣。現在問題就是說,我們會去罣礙,會去執著那個,問題是出在這裡。佛是教我們把心裡那個執著、罣礙放下,不是教你房子全部把它拆掉,錢拿來用火把它燒掉。那個弄掉了,你心還是罣礙的,沒有用。不是在外面那個事,是你那個心,那個心你要捨得下,你就解脫了。不要罣礙,「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」。怎麼遠離顛倒?就要這樣修。
節錄自:WD20-018-0021 淨土集(第二十一集)
⭕️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://www.amtb.tw
⭕️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://rsd.amtb.tw
⭕️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://www.hwadzan.com
⭕️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://www.tply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