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念佛三昧?|淨空老法師開示

在我們淨土宗我們常講「念佛三昧」,我們念佛有沒有得三昧?什麼是念佛三昧?《彌陀經》上講得最清楚:「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」,這就叫念佛三昧。我們念佛人修什麼?修一心不亂,用念佛這個方法。我們今天多半採取持名念佛的方法,希望得到什麼效果?希望念到一心不亂。一心不亂是定,就是這裡講的念佛三昧。心不顛倒是慧,決定不再留戀六道輪迴,不再留戀世間的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決心取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求願往生,這是慧,這個心不顛倒。假如我們還貪戀這個世間五欲六塵,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半信半疑,這叫顛倒錯亂。慧從哪裡來的?慧從定來的,念佛是個方法、是個手段,目標是一心不亂;得一心不亂之後,自然就心不顛倒,這才決定往生。我們今天確實是搞錯了,不知道自己功夫用在什麼地方,不知道,錯在此地。都是我們讀經疏忽了,聽經也太大意,沒有能夠依教修行,所以時間雖然長,功夫還是不得力,充其量只在佛門修一點有漏福報而已,你說這多可惜!

節錄自:12-017-0554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五四卷)

什麼叫做福報?善根、福德,我們真的要搞清楚。在佛法裡面,尤其是在淨宗裡頭,什麼是最大的福報?念佛堂念佛是最大的福報,講堂聽經是增長善根。小小道場有兩個堂口,一個講堂,一個念佛堂,不可思議!我們能不能覺悟?覺知!你能不能覺悟?你能不能曉得?要想道業成就,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,不能離開道場,功夫決定不能間斷。早年慧遠大師,這是我們中國淨土宗第一代祖師,在廬山建念佛堂。志同道合的同參道友都是一心真正立志,希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一百二十三個人。建一個念佛堂,外面有條小溪叫虎溪,他們就以虎溪為界線,決定不過這個小溪。大家嚴格遵守,各個成就。

外面一走動,心就亂了,功夫就打斷,你什麼時候能成就?這裡有人啟請,那裡有人啟請,好像法緣挺盛。沒錯,法緣是很盛,外表上看到很盛,實際上,這是衰相,這不是盛相。為什麼?不能往生!不能往生算什麼法緣殊勝?我們道場的成就,是這個道場有多少人往生,以這個為成就,不是以這個道場多熱鬧,香火鼎盛,不是說這個。這個道場有幾個人開悟、有幾個人得禪定、有幾個明心見性、有幾個往生了,這是真正成就。而這些成就裡面,以往生為第一成就。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不如下下品往生,這個經就是證據。

節錄自:20-015-0024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(第二十四集)

薰習的力量能夠跟煩惱習氣平衡,還不能夠保證往生。必須薰習的力量超過煩惱習氣,也就是說,煩惱習氣確實你能夠把它伏住,叫「伏煩惱」。一切時、一切處煩惱習氣不會現行,外面這些外緣,無論是順境、逆境,善緣、惡緣,六根面對都能夠不受影響,你就有把握往生。這個功夫必須要保持。真正想保持,換句話說,對於世緣一定要冷淡才保持得住,真正能做到看破、放下,對於這一生的修學、求生淨土,這才算是有成就。如果把持不住,還會受外面境界動搖,內心的煩惱還常常起現行,這個自己要警覺,對於求生淨土是毫無把握,對於將來墮三惡道這個成分很大,能從這個地方警覺,這才算是你已經覺悟了。   如果對於現前這些境界依舊是茫然,依舊隨波逐流,這個自己要警覺:「我來生還是搞六道輪迴,還是會墮落,來生比這一生還要苦。」我們細細想想,我們來生能得人身嗎?十善業道我能做到多少?過去我在講席裡常常說,十善業道要能做到百分之八十,勉強能保住人身。你說:「我百分之六十做到了,還有百分之四十做不到。」完全靠不住。

節錄自:19-014-0065 佛說十善業道經(第六十五集)

學習的態度,學習的心態關係你的成就。這種心態現在很少,那就是真誠、清淨、恭敬。現在人妄心,心浮氣躁,心浮氣躁就沒有真誠、沒有清淨,他的心是染污的、是浮動的,他定不下來。為什麼?他從小沒有受過訓練。大概現代人從小長大,他接觸最多的,天天接觸的,無時無刻不接觸的,電視、電腦,小孩也玩電動玩具。電腦教他什麼?網路教他什麼?都是教他負面的,殺盜淫妄。他天天受這個薰習,真誠心沒有了,清淨心沒有了。沒有恭敬心,不孝順父母,不尊重師長,這到哪裡學?有好的老師想教你,你不具備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真誠、清淨、恭敬,不具備這個條件,再好的老師沒有法子教你。

節錄自:21-736-0001 傳統文化如何學習(共一集)

大乘佛法傳到中國,我們今天讀中文大乘佛法的經典,完全是漢字文言文,我們能夠讀得通、能夠理解。原文是梵文,梵文書寫的這些全部翻成中國文,以後梵文經典不要了。為什麼?那些拼音文字,二、三百年之後沒有人能看懂。所以那個時候,將近兩千年前,佛經傳到中國,全部譯成中國漢字文言文。我們希望全世界,全世界有價值的東西、值得留傳於後世的,統統要用漢字文言文來寫作,才能保持千年萬世永遠不變,讓大家都能夠讀得懂,都不至於產生誤會,漢字文言文有這個好處。所以中國五千年前老祖宗發明這套漢字文言文是高等的智慧,是了不起的發明,它給我們幫了大忙,讓我們突破了時間,古今貫通,沒有障礙;再往下面,對將來也通了,也不至於有障礙。所以漢字文言文是絕學,漢字文言文要大力的來提倡。我們得到聖大衛三一大學校長的認同,所以我非常歡喜。

節錄自:21-765-0001 以高等教育的方法達到幸福和平  (共一集)

中國老祖宗很有智慧,發明了文言文。他知道語言會變,所以把語言跟文言分開兩條路走,說話用語言,書寫用文言。把古聖先賢的智慧、理念、經驗、方法、成效保存下來,讓後人也能看得懂,就必須用一種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的工具記載下來,這個工具就是漢字文言文。超越空間,無論哪個國家的人,只要學會漢字文言文,都能夠讀得懂,這是超越空間;超越時間,幾百年、幾千年、幾萬年以後,只要是懂得漢字文言文的人,依然能夠讀得懂,這是超越時間。所以漢字文言文是最有價值的文化載體,對整個人類有最大的貢獻,我們必須好好學習。

節錄自: 21-766-0001 孝道與漢學對當代的重要性(共一集)  

養正的教育如何落實?「身行言教、為人演說」。身行要放在言教的前面,演要放在說的前面,教育才能起到效果。歷史上有兩位真正成功的教育家,一位是釋迦牟尼佛,一位是孔子。他們教學的成功都在於「先行其言」,他們把身教放在第一位,自己沒有做到,就不能要求別人。我們自己沒有做到,就不能說,這是對學生負責任,不能隨便說話,才算好老師。好的老師,永遠給十法界做模範、做榜樣。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。我們內學釋迦牟尼佛,放下貪瞋痴慢疑;外學孔老夫子,溫良恭儉讓,就是溫和、善良、恭敬、節儉、禮讓。我們真正能做到,就能為人師表;我們真正能做到,就是在落實養正教育,就是在承傳傳統文化。

節錄自:21-791-0001 學習《根之根》 培育聖賢人 (共一集)

如果今天我們還是相信現代人的錯誤知見,否定古聖先賢的教誨,說諸佛菩薩都是迷信,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,那都是古人胡說八道,都是騙人的,完全要把它丟掉,那就肯定像一般宗教經典裡面所講的,世界末日就現前。我們今天確確實實是在末日的邊緣上,什麼時候這個世間毀滅,我們不知道。我們深深相信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,這世界就毀滅,這個戰爭是核武生化戰爭,非常可怕,沒有人能夠倖免。

所以有一些同學問我,我們要到什麼地方去避難。跟諸位說,沒地方。這個戰爭要是真的爆發,全球性的,沒地方避難。所以念佛人,我們心裡頭要有準備,不要恐怖,不要害怕,萬一真的有這麼一天來了,念佛求生淨土,不是壞事是好事。叫我們快點到極樂世界去,離開這個苦惱的世間,逆增上緣,催我們趕快去,好事不是壞事。因此,我們對這個世間要放下,不能有絲毫留戀,這個一定要懂得。好在現在兒孫都不孝,你就很容易放下,如果是孝子賢孫,你就放不下;兒孫不孝你就很容易放下,你到極樂世界去障礙就沒有。所以不孝也有好處,不是沒有好處。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,求生淨土。

節錄自:02-034-0156 大乘無量壽經(第一五六集)

順境、善緣不貪,逆境、惡緣不瞋,對人謙虛恭敬不慢,一心念佛、讀經不愚痴,深信淨土不懷疑,這個人決定得生。真正相信,真正發心,這問題解決了。貪瞋痴慢疑最後這個疑字,我們發現它的障礙比什麼都嚴重,懷疑能把我們所有功德統統斷掉、統統毀掉。我們憑什麼能信?以前李老師告訴過我,我們不憑別的,單單憑這兩千年來,就是佛教到中國這兩千年來,祖師大德他們有德行、有學問、有智慧,他們不是糊塗人,這些人都信,都給我們做出信願行的榜樣,我們能不信嗎?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相信的真憑實據。我們不是迷信,佛菩薩會騙人嗎?佛菩薩教我們,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,難道他還妄語嗎?還欺騙人嗎?這不可能的事情。

所以疑,大乘法裡面說,它是菩薩最大的障礙,我們的障礙很多,太多太多了。菩薩萬緣放下,就怕懷疑,是真的嗎?確實是真的。你看看,這是佛經上講的,有許多菩薩聽到淨土法門,但是他懷疑,哪有這樣的好事?凡夫一品煩惱沒斷,到極樂世界就能一生圓證無上菩提,菩薩對這懷疑。懷疑當然他就不修這個法門,修其他的法門很辛苦,不是短時間能成就。這種機緣遇到,因為疑,錯過了,你說多可惜!諸佛如來感嘆,嘆息。這個凡夫善根福德並不深厚,聽了他能信,所以許多我們真是沒有瞧在眼裡,鄉下人阿公、阿婆,問他什麼都不知道,教他念佛他就非常認真,他不懷疑,結果三年五載他預知時至,真的往生了。這個例子很多,說不盡,《淨土聖賢錄》裡有記載,《往生傳》裡面很多,我們親自看到的、親耳所聞的,這個例子太多了,這都擺在我們面前,我們能不相信嗎?不相信的,自己應該曉得是自己的業障。這個法門,諸佛菩薩、諸上善人個個都說難信易行,只要相信,很容易修,果報殊勝,無比的殊勝。

節錄自:02-039-0482 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四八二集)

⭕️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://www.amtb.tw
⭕️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://rsd.amtb.tw
⭕️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://www.hwadzan.com
⭕️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://www.tplys.com

分享至: